某位防寒服面料企业负责人前两天在电话中向记者抱怨,企业新开发的两款产品,还没上市呢,但市场上已经是铺天盖地了。原因就在于企业没有自己的印染厂,在坯布印染这个环节被泄了密。这位负责人无奈地表示,企业正抓紧时间建立染厂,希望通过完善自身产业链的做法,降低新品在上市前被仿制的风险。
其实,这种合作对象成为泄密对象的情形,在行业中是屡见不鲜。以至于新品在上市前要“羞羞答答”,不轻易让人看到它们的真面目。可是,即便如此的小心翼翼,多数情况下还是难以逃脱被抄袭的命运。
相对于控制新品上市后被仿制的问题,上市前的控制难度其实会低很多。面料企业要想守住利润,不让自己的辛苦付诸东流,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可以先从终端品牌哪里找找可借鉴的经验。
江汇丽的老客户圣罗兰家纺,其出口到日本的家纺印花产品大部分由汇丽设计开发,花型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受合约的限制,从花型设计到最终呈现,所有流程都是封闭式的,汇丽只能做这一家,不能做第二家,次品要全部回收,花型与留下来的面料要全部销毁。
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合同”。据汇丽负责人介绍,国外在自主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很强的保护意识,而且有相对规范的操作流程。汇丽与美国一家户外品牌签订了5年的开发合同,虽然汇丽为其研发了很多新产品,但由于是一对一的开发,受合同的限制不能对外展示。
由此可见,白纸黑字的“合同”的确可以最大化地保障企业的利益,而为下游服装品牌有针对性的组织产品开发,减少中间商等流通环节,也能大大降低新品泄露的几率。
这种一对一的开发模式,并不是“为了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除了我们强调的企业诚信外,一个重点客户所能带来的价值其实是不可预估的,相对丰厚稳定的收益自然不用说了,面料品牌价值的提升才是关键,可以借助下游品牌将新品顺利推向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优势面料企业近几年里把重心放在服务大客户上的原因,而且其中大部分客户是终端品牌商。
笔者也就这个问题与几家面料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当前某些国内面料企业已经有这方面的意识,与客户签订协议,若是客户拿着样品去找别的企业生产,按照协议规定必须支付一定的赔偿。某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针对仿制问题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相应的样品管理办法和保密机制。但就目前而言,无论是从保密协议所涉及的内容,还是保密协议在行业内的普及程度,都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来源: 亚洲纺织联盟
资讯排行
- 质领2025·先锋谈|波司登董事局主席高德康:数智赋能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参展效果好、采购有实效,第十五届柯桥窗帘展完美交卷!
- 永荣锦江&意大利兰蒂奇集团,竞帆循环经济新蓝海!
- 大金 UNIDYNE 创新开放日:融合共创,推动绿色防水新潮流
- 「经纬之外」当游牧美学的雲甲织进CHIC(春季)展
- 质领2025·先锋谈|宏源科技:守正创新 技术支撑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岁末年初,盘点纺织行业数实融合最新进展-纺织服装周刊
- 实力“圈粉”,尽展产业新风貌!山东聊城展团首次亮相2025yarnexpo春夏纱线展
- 2024年我国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 我是纺织人·科技特辑丨孙以泽:国家需求是科技创新指挥棒
- 起跑“开季节”,广州诚大时装广场引领原创快时尚
- 乐古古纺织:让真丝面料与时代共舞
- 鼓干劲、明方向、启新程!2025中国轻纺城干部大会召开
- 全国高职院校首批服装3D数字化设计技能等级证书出炉
- 兰精携高附加值产品创新方案亮相2025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纺织服装周刊